在中國的金屬工藝史上,金屬浮雕的成型方法以青銅鑄造法和金銀鏨刻法為最,前者利用了金屬的可熔性,后者利用了金屬的延展性。金屬浮雕首先作為金屬器物的裝飾品出現(xiàn),這使中國早期的金屬浮雕成為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的統(tǒng)一體,是從實用藝術向純審美藝術過渡的一個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。通常以浮雕為組成部分的金屬器物,不僅是工藝品,而且是生活的實用品。如浮雕所裝飾的青銅器,便體現(xiàn)了直接的實用意義。商周青銅器上高浮雕的裝飾和鏤空雕的把手,便于使用,方便搬運。漢代銅扣鏤空的浮雕,可增添服飾的質(zhì)感對比,同時減輕銅飾物的重量。唐代金銀食器用雙層金屬片制成,浮雕處理成內(nèi)片淺紋、外片深紋的形式,既保溫、隔熱,外片的浮雕圖案又能體現(xiàn)出當時的裝飾手法。唐代銅鏡浮雕制作是一個高峰,銅鏡背面裝飾布滿了各種珍禽異獸、祥花瑞草,為的是表達對吉祥富貴及長生不老的祈求。漢代北方游牧民族銅飾浮雕常選用馬、牛、駝、虎等圖形,表露出人們征服自然的愿望。
中國金屬浮雕表現(xiàn)手法中凹進形式的運用是與最早使用“刻”的技術有關。應該說石器時代尖狀工具的使用和發(fā)展,對金屬雕刻工藝技術起到關鍵作用。為什么金屬浮雕最早出現(xiàn)在銅器上,而不選用其他金屬材料?這是由金屬工藝的生產(chǎn)技術所決定的。在七種史前金屬中,只有金、銀、銅是以天然金屬的形態(tài)出現(xiàn)的,銅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廣,又易于熔鑄加工成各種帶有浮雕紋飾的器物造型。